早在1967年,尼克松还不是总统的时候,他就曾在亲笔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
而就在五年之后,尼克松有幸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中美关系开始趋于正常化。
中方当时对于尼克松访华也是很看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们又是一个美食大国,在吃的方面自然要精心准备。
比如我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标题为:周恩来总理一吨顶级鲍鱼款待尼克松背后的故事。
标题确实很吸引人,点进去一看,文章详细地描述了周恩来总理得知尼克松要访华,专程把关菜谱。而为了让尼克松领略一下中华传统美食,周总理命人下海捕捉1000公斤优质鲍鱼。
接到任务后,大家感到很为难。因为当时已至冬天,气温零摄氏度以下,平常早已收工。
但我们的潜水队员有着较高的思想觉悟,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尼克松到来之前,将一吨优质鲍鱼捕捞上来,圆满完成任务。
不得不说,这篇文章确实写得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最后的收尾,升华了主题,表明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难的卓越精神。
一吨鲍鱼是什么概念?两头成年牛加起来约重一吨,一辆小轿车约重一吨,一吨鲍鱼那该有多少,大家去想象一下。
尼克松才吃了几顿饭?他又不是把鲍鱼当饭吃,还有别的很多菜呢。顿顿吃鲍鱼,不会生厌吗?
如施爱东博士就曾在他的论文《谣言的逆袭:周总理“鲍鱼外交”谣言史》中指出:“这是一篇非常草率的旧闻报道。”
施爱东博士是从新闻学的角度进行的研判,记者仅仅采访一人,孤证不立。而文章中对于天气的描写,也与当时的真实的情况有所出入。
最关键的是,除了文章中的人口述之外,无另外的任何的物证证明招待尼克松的饭桌上有鲍鱼。
最重要的东西,当然留到最后,我们先来看另外一个传闻:招待尼克松的头盘是红烧狮子头。
狮子头的历史颇为久远,相传早在隋炀帝时期,便已有了这一道美味佳肴,而且是专供皇帝吃的御膳。
在各类文艺作品中也有涉及狮子头的描述,电视剧《神医喜来乐》中赛西施的拿手好菜就是狮子头。
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招待尼克松时必定有狮子头,而且还是头盘。甚至有传言,尼克松吃完狮子头之后竖起大拇指:“Very good!”
在西餐里也没有类似的菜品,没有肉丸子这样的做法。而且狮子头是猪肉做的,西方人对猪肉的兴趣不大。
美国人习惯用刀叉,你上个狮子头,他用刀叉也不好控制啊。总不能用刀去固定狮子头,然后用叉子去吧。
就在前不久我看到有篇文章提到:尼克松访华时期,正逢中餐馆综合征的说法在西方流传开来。
这时正好有西方知识分子撰文《“中餐馆综合症”令医生大惑不解》,并刊登到美国著名的报纸上,一时间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文章认为中餐都加了大量的味精,而且提供的肉食并不是他们常吃的牛肉和鸡肉,而非常有可能是狗肉和猫肉,吃了令人不适。
所以,美方要求肉都是要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啥样子的。比如一条鱼,它就是完整的一条鱼的形状。
终于到了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候,我们大家可以一探尼克松到底吃了些什么,也可以实锤
可能某些人看不懂,但没太大关系。你只要知道,这上面是以鸭为主就行,外加一点汤、点心和水果。
最后菜单定为:大拼盘、芙蓉竹笋汤、三丝鱼翅、两吃大虾、草菇盖菜、椰子蒸鸡,另有点心和水果。
颇有江浙特色,点心和硬菜交相辉映。但找了一圈,也没看到有鲍鱼和狮子头。
综上所述,有人说招待尼克松的宴会上有鲍鱼和狮子头,尤其是有人说拿出一吨鲍鱼来招待尼克松,更是信口胡说,不过是谣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