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参考:制裁下的伊拉克男人40多岁才能结婚
发布日期: 2023-10-02 04:45:58 来源: 西餐炉具

  作为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驻伊拉克联络处的观察员,我被派往伊拉克工作。

  未成行前,伊拉克的局势非常紧张,亲属和朋友都劝我不要去,因为不单是美英战机经常要轰炸禁飞区,还有贫铀弹放射性污染的威胁。但我认识到这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终究是说服了亲人,来到这样一个世界目光聚焦的国家。

  我对巴格达的想象来自连环画“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真的到了巴格达,才知道与连环画相差甚远,我见到的巴格达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尽管被制裁了十多年,街道、房屋显得有些破旧,但市内交通设施、环城高速路、立交桥、街心公园、绿地、城市雕塑、高档饭店还是十分好的。底格里斯河曲曲弯弯穿过市区,数条大桥横跨其上,沿河修建的堤岸是漂亮的道路,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椰枣树和明亮的路灯。一到晚上,路灯像一串巨大的项链,挂在美丽的底格里斯河两旁,配上桥上的灯光以及远近被灯光照亮的富有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加上100多座造型别致的寺散落其中,使人感受到强烈的阿拉伯风情。

  由于10年禁运,街上跑的汽车大都破破烂烂,多数发动机烧柴油,跑起来车尾喷出浓浓黑烟,令行人苦不堪言。有一天,我在巴士拉看到几辆老式汽车,同行的伊拉克同事告诉我说,这些车已超过70岁了,还在公路上跑。

  伊拉克政府用“石油换食品计划”的钱购置了一批新车,在巴格达街上可看到中国一汽生产的红白相间的双层大巴和法国生产的标致306和406轿车。原先市内道路中间有绿树隔离带,通常种了高大漂亮的椰枣树和绿色灌木。近来由于车辆增多,交通拥挤,政府通过取消隔离带、加宽道路等措施,改善了市内交通状况。我发现伊拉克汽车牌照使用的数字居然不是阿拉伯数字。

  在伊拉克,汽油比矿泉水便宜,每升汽油20第纳尔(合人民币才8分钱),路上跑的再破也是汽车,没车的出门就打出租车,很少见到自行车。出租车非常多,可没有计价器,当地人一般是上车前先讲好价钱。我们上车只要会讲三个阿拉伯语单词:“苟巴(直行)、亚塞(左转)、亚迷(右转)”,就可以去想去的地方了。因为很便宜,一般不讲价,到目的地问多少钱,下车时多给司机几张250第纳尔的票子(一元合250第纳尔)便皆大欢喜了。有时也能碰到会讲英语的司机,那就可以聊天了。我感到伊拉克老百姓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

  伊拉克的气候干旱少雨,2002年,整个中部和南部从4月中旬到10月中旬就没下过一滴雨,想在蓝天上看到几朵白云都十分艰难。夏天非常热,据说最高温度曾达到摄氏65度。海湾战争前,每当酷暑来临,有钱人会全家到国外度假。一般人会到北部省份度假,穷人没处去,好歹也有空调,而现在,只有特别富裕的家庭才有能力为了逃避战争到国外去。

  为了对付高温,这儿的建筑最大限度地考虑了隔热和通风措施。我看到有些建筑物为了隔热,在厚厚的墙壁外还包了一层银白色的铝箔。有一次我和我的中国同事路过一栋快完工的新房,带着好奇心,我们向业主表示想进去看看,业主很高兴,热情地让我们参观了他的新居。里面有好几个厅,有好几套带卫生间的卧室,地面用大理石装修,上下共两层,有通风的天井。估计有300多平米,这样的别墅要是放到北京价值几百万,可在巴格达这是一般中等人家的水平。

  白天温度高,人们就呆在家里不出门,大街两边的商店除了食品店也都不开门。当太阳刚刚落下地平线,空气还象火炉似的炙烤人们的脸。这时候,大家好像都睡醒了,通常是全家人一起出动,逛商店买东西。沿街的商店全都开门营业,灯火通明。临街的快餐店生意兴隆,当地人对烤羊肉三明治比较感兴趣,有的全家出动,买了以后就在自己的汽车里吃,省得做晚饭了!

  冷饮店前人头攒动生意好,一家人围坐在圆桌前吃冰激凌也很惬意,由于座位有限,有的就把汽车开到冷饮店旁,在车里享用美味的冰激凌。有的小贩则在人行道上摆开了地摊,卖什么的都有。过往的人流熙熙攘攘,一番热闹景象。由于这儿的人大都信奉教,因此,即使人多的地方也没有小偷。

  由于私家车比较普遍,一到晚上都开出来了,因此,主要街道挤满了车,和白天冷冷清情相比,完全是两个世界,只有晚上,巴格达才显得有一点生气。和前面介绍的街景不同,巴格达有一条称为“阿拉莎特”的富人街,你能看到豪华的奔驰、宝马载着富人光顾高档商店和餐馆。在这条街上看到的是优雅的建筑、华丽的灯光和漂亮的橱窗。

  我在伊拉克度过了整个夏天。人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室外气温高,空气干燥,人就像进了烤箱。我学卖冰棍的原理,穿一条厚的牛仔裤外加一件黑色的夹克衫,戴顶帽子在烈日下工作,这样反而不热。我发现伊拉克人在服装上也相当科学。如传统的白色阿拉伯男式长袍就像一个筒子,一直盖到脚面,走起来就像带了一个活动的通风筒随时带走热量。传统的女式黑袍相当宽敞,行走时双手摆动就像带了两把大扇子。当然,由于有了现代文明,在汽车里、办公室、旅馆内的温度总可保持在23~25度。

  我是电力组的观察员,到巴格达一个月后就正式加入电力组的工作。伊拉克的电厂和输变电系统在海湾战争中受到严重的破坏,拉闸限电是经常的事,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特别是夏天,停电时间每天达到4~18小时,而气温有时高达摄氏50~60度,没有空调,那滋味是能想象的。为了对付停电,小型内燃发电机应运而生。各宾馆、饭店、商场、居民区。甚至有的豪宅都安装了自备发电机。在有些居民区还能够正常的看到密如蛛网的临时电线。

  我到过伊拉克所有运行以及在建的水电厂、火电厂和燃气轮机电厂。凡是遭受美英轰炸的电厂都可在其走廊里看到当时被破坏现场的巨幅彩色照片,有的还在门厅里做了轰炸后的现场模型。由于缺少备品配件和良好的维修,设备可靠性低,故障停机率高。由于缺少必要的安全监督仪表和自动保安系统,在“拜吉(Baiji)”电厂就发生了氢气爆炸事故,炸死了3名工人,该电厂还发生过因酸管腐蚀造成的跑酸伤人事件。

  电厂急需购买关键设备器材和对设备做改造,可定单必须经联合国661委员会批准。对定单中的合金材料和控制设备,美英代表总是将其设置为“搁置”,要伊拉克常驻团和供货商提供进一步的技术细节。而我们要写报告给总部的伊拉克事务办公室,申述缺少“被搁置的设备”会有什么后果。在661委员会收到有关联的资料后才可能批准放行,合同批准后,供货商从制造到运输往往要拖半年以上。有的合同被搁置了两年,虽然批准了,可供货商讲两年前的合同价现在做不下来,要做还得加钱,而伊拉克方面没有额外的钱,只好取消合同。

  伊拉克现在依然缺电,无论是小型机组、年久失修的机组,还是缺少安全保护设施的机组,只要能转都得发电。不管怎样,这几年通过石油换食品计划,电力部门还是进口了相当数量的设备和备品配件,伊拉克的电力情况还是逐年得到一定的改善,到2002年底,城市里大部分地区已很少限电了。

  尽管有制裁,且美英扬言要开战,这儿的老百姓好像并不理会,晚上各大宾馆前经常有婚礼举行。漂亮的彩车载着新娘和新郎,在送亲车队的鼓声和喇叭声的簇拥下送到宾馆,送亲队伍把身穿婚纱的新娘围在中央,载歌载舞,然后新人在新娘母亲的陪同下进入宾馆,其他亲友就送到旅馆的大门为止。新人把旅馆的房间当作洞房,据说当晚新娘的母亲就住在隔壁,为女儿守夜。

  当地的伊拉克朋友告诉我们,由于没钱,很多男人到40多岁才能结婚,而新娘往往才20来岁。由于两伊战争人员受伤或死亡惨重,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在伊拉克30多岁的女孩没有婆家很普遍。尽管可娶4个老婆,但绝大部分男人只娶一个。在联合国工作的伊拉克雇员都只有一个老婆,而不少30岁以上的女雇员还待字闺中。